吳荻舟太座張佩華女士(1918–2014)也是革命幹部,曾任港澳工委秘書、南方影業公司經理室秘書,隨丈夫北調之後出任中影公司亞非科副科長。
台北市第2選區在2019年1月曾舉行立委補選,當時陳思宇也以「柯文哲子弟兵」的姿態,首次投入地方選戰,對手包括民進黨的何志偉、國民黨的陳炳甫、、無黨籍的王奕凱和陳源奇都投入選戰。士林大同立委補選,是白色力量走下坡的開始嗎? 「白色力量第一代」的陳思宇,凸顯柯文哲的兩道障礙 日前曾有媒體指出,雙方在初選階段互不相讓,雖然黃瀞瑩的黨內民調和幹部評鑑表現都優於陳思宇,但陳思宇一度堅持只能提1席,黃瀞瑩也堅持參選,後來決定2人都提。
台北市提名名單中,除了士林北投區將提名黃瀞瑩、陳思宇2席,還有內湖南港區將推出發言人出身的陳宥丞、松山信義區推現任發言人楊寶楨、中山大同區推前發言人林珍羽、中正萬華區推前主播吳怡萱,以及大安文山區推出張志豪、張幸松。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最終結果,由民進黨候選人何志偉以3萬8591票勝出,得票率47.76%。而這次將減少一席的士林北投區,也是各黨的一級戰區,除了不少現任老將議員外,光民進黨就有8人表態要參選,包括將首次投入選戰的「焦糖」陳嘉行。士林北投競爭超激烈,各黨都想搶一席之地 台北市第1選區士林北投,2022年將從13席減為12席,但競爭確非常激烈。
前民進黨議員林瑞圖,擔任獸醫的楊靜宇,以及這次打算要讓愛女陳思宇接棒的陳建銘。另外國民黨也有現任議員汪志冰、張斯綱等,此區還有2席新黨議員侯漢廷、潘懷宗建立在區塊鏈數位帳本上的NFT,也在今年大舉入侵了實體藝術市場。
或是Banksy作品〈Mornos〉【圖4】在購買後被燒毀,緊接著被創建了代表其作品的NFT。以下挑出幾個股市指標性事件。有些東西必須從自身文化開始看起,就像日本的賽博龐克作品《阿基拉》【圖2】誕生後,融入了常人無法理解的超能力元素,這種跳脫理性框架的未知之物,或許正是突破硬科幻限制的重要核心。文:吳軍 此篇文章來源於這週股市行情低迷,又面交稿壓力,瀏覽去年至今的股市相關事件,所產生出的靈感。
探究SpaceX發展史,就知道是對於製作工藝優化的過程。2020年中,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完成歷史上第一次由私營航太企業載人的太空飛行任務。
那到底要如何建構出屬於亞洲的科幻視角?文末所言,以《靈界迴路》作為案例,影片中的對於時間與空間的安排,有別於西方線性時間,對於寮國信仰而言,時間不斷輪迴,生死相連機械複製時代以降,影像的洪流已氾濫成災,我認為現今NFT的出現,如同建起水壩,至少能夠減緩,或者能夠攔截過多的流量。工藝的特色在於把現存之物優化,或者拓展不同運用方式,如同晶片製作,工程師們不停挑戰物理極。建立在區塊鏈數位帳本上的NFT,也在今年大舉入侵了實體藝術市場。
有趣的是,展覽高明地連結太空與家屋,由冷戰意識形態打造出的場景,工藝在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或是Banksy作品〈Mornos〉【圖4】在購買後被燒毀,緊接著被創建了代表其作品的NFT。【圖3】馬斯克發下豪語的火星計畫若成真,在別的行星上,是否有機會打破後東方主義以降,在殖民主義中的西方與非西方的二元觀點?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圖3】馬斯克與Space X 關於去中心化 如同展覽中試圖重新書寫亞洲未來主義,重要的課題是擺脫西方中心主義的糾纏。在這背後帶有的強大驅力,來源於個人的末日,也就是對死亡的畏懼。
文:吳軍 此篇文章來源於這週股市行情低迷,又面交稿壓力,瀏覽去年至今的股市相關事件,所產生出的靈感。若說股票是對於產業未來性的投資,我們終究無法經預測,而未來則迷霧般時刻籠罩著人類生活。
那到底要如何建構出屬於亞洲的科幻視角?文末所言,以《靈界迴路》作為案例,影片中的對於時間與空間的安排,有別於西方線性時間,對於寮國信仰而言,時間不斷輪迴,生死相連。透過難以竄改的代碼,讓我們終於能追溯一個數位影像的來源。
2021年初,Mike Winkelman(又名 Beeple) 的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圖1】以NFT(Non-fungible token)形式出售,拍出六千九百萬美元[1]。在大疫情時代後,共同構築起末日與未來的想像,這可能是今年出現許多關於未來性的討論或想像的原因之一。探究SpaceX發展史,就知道是對於製作工藝優化的過程。像是EchoX為台北藝博在Decentraland上打造了虛擬展間,能夠直接購買數位作品。然而科技東方主義終存在於以西方為主體所建立起來的科幻文化之上,如同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中異域幻想。SpaceX的出現,重新燃起在登陸月球後,下一波太空熱。
而光是Decentraland基於以太坊區塊鏈的分散式3D虛擬實境平台,上面的虛擬土地甚至高於美國曼哈頓的平均房價。雖著科技發展,影像已然滲透到現代人的方方面面。
以下挑出幾個股市指標性事件。關於科幻 國美館《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對於未來提出了有趣的觀點,如何去思考屬於亞洲的未來主義與亞洲科幻。
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古代人對於未來的想像幾乎同等於末日,在各種墓葬、宗教作品中不難發現,看似是對於未來的想像,實則是對於來世的想像。COVID-19成為我們這一代最接近末日的想像。
有些東西必須從自身文化開始看起,就像日本的賽博龐克作品《阿基拉》【圖2】誕生後,融入了常人無法理解的超能力元素,這種跳脫理性框架的未知之物,或許正是突破硬科幻限制的重要核心。高森信男也在〈亞洲未來主義:電影中的科技東方主義〉[3]一文中,清晰梳理了跟隨日本戰後經濟奇蹟一同起飛的科技發展,而形成的科技東方主義(Techno-Orientalism)。2021年末,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把Facebook改為Meta以呼應發展元宇宙(metaverse)的決心。希望能透過上述事件,發展出幾個對於未來的子題,來思考其對於藝術的影響是什麼? Photo Credit: 佳士得 【圖1】〈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 去年疫病肆虐,而病毒本身就是電影產業熱衷的末日題材,末日似乎也是對於未來的一種想像。
Photo Credit: Banksy,Mornos,2006 【圖4】 關於元宇宙 跟科學比起來,哲學對於影像顯得十分不友善,而且悲劇之處是哲學無法掌握影像的話語權。[4]比Banksy自己絞碎〈Girl With Balloon〉,還具市場挑戰性的部分是,這些高價到令人咋舌的NFT數位拍賣品,能否滿足人類對於真實物質的慾望還未可知。
《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展覽中闡述,首次脫離地球,拉至宇宙的層級的視角,如何影響了美好生活與家園的想像,乃至於台灣現代主義藝術家。太空科技往往做為最新技術發明與應用的產業,其工藝性可能遠超任何領域。
跟隨著影像洪流,最終會流向何處?我想就是元宇宙,現實與虛擬無法區分超真實之地。在歐美新浪潮科幻運動後,現代日本無疑是賽博龐克文學影視化的參考對象。
這些在現實文化中無法撼動的權力結構,已在虛擬世界鬆動,區塊鏈技術提供去中心化的社會網路。從大洪水、彗星撞地球、核戰爭、千禧年主義,甚至一直到宇宙終結的大撕裂、熱寂理論[2],這些末日題材永遠不會退流行。2020年中,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完成歷史上第一次由私營航太企業載人的太空飛行任務北美洲的「鱟魚子醬」會為從南美洲飛到北極的候鳥提供重要的能量來源。
原因之一就是停留地點的食物變少,如德拉瓦的鱟海灘,其他因素還有人工建設、干擾源變多、海平面上升、氣候變遷等等。認識一下鱟(horseshoe crab)這種生物吧,牠們是蜘蛛在海洋中的遠親,過去二十五年來拯救了無數條人命,因為牠的血液能揭露是否有細菌出現在我們不樂見的地方。
因此,所有亞洲種都被列於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一種已經列為瀕危物種(EN),我們沒有另外兩種足夠的資訊,無法放在正確的類別裡(DD,數據缺乏)。最終兩位科學家發現,如果鱟的血液與細菌接觸,就會立刻凝結成團。
研究鱟的血液循環時,其中一人發現有時血液會凝成一團果凍狀,於是他邀請另一位專攻細菌毒性及對血液、出血影響的教授一同研究。這些鱟很少能在放血後重返大海,反而成了人們的盤中飧。